(大花杜英)
「布施」兩個字,以我們國字的意思,就是散布自己的財物,來救濟貧困。但由於這兩個字,當今的佛教用得較多,佛教的書籍裡也提到,所以用兩千五百多年前,我活在古代印度時候的原意答覆。
當時的印臘(古代印度的名稱)有一個尊火為神,專事拜火的稱為非非教的宗教。當時的教主,就是後來跟隨釋加牟尼佛的優樓頻螺迦葉。
因為這個宗教的主要儀式,就是燒火祭拜。要燒火,必定要有很多的木柴,和灑在木柴以助木柴燃燒的油。因此,優樓頻螺迦葉就叫他們的教徒們「帕價嘎」木柴和油。「帕價嘎」的意思就是分擔,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布施」的來源。
優樓頻螺迦葉,要他的教徒們,各人都要布施一部分的木柴、油,繳來在烏爾貝臘城山上的非非教總壇,以供總壇燒火拜祭。後來優樓頻螺迦葉三兄弟,自毀拜火教壇而跟隨佛陀後,長兄的烏爾貝臘•卡俠罷,曾為了要明白,他過去當拜火教主時,要教徒們布施「帕價嘎」柴油的事情,是否正確,請教過佛陀。
佛陀告訴他,那根本不算布施「帕價嘎」,而是「控比凱以」(坐收紅利,即自己閒坐在那裡,一點也不做事,而要人家白白地拿其所得利益的一部分來給他的意思。),是一種罪惡的行為。
即 布施「帕價嘎」在佛陀的眼中,是等於 罪惡的行為「控比凱以」。
(麻葉繡球)
所以布施一事,在當時的印臘,就是拜火教的布施「帕價嘎」,和佛陀(佈大的團體,「尚玍」就是被譯為「僧伽」,而略為「僧」者;其實「尚玍」就是團體、社會之意。)完全無關。
當時的佛陀團體中,和布施這個事情稍有關係的,有「枯拉椏罷」這回事。
「枯拉椏罷」就是現在所說的「供養」,其實,當時的印臘語「枯拉椏罷」,是侍奉、尊敬的意思;因為我們中國話有包涵侍奉、尊敬兩個意思的「奉敬」,所以「枯拉椏罷」,可說就是奉敬的意思。
當時印臘,有很多非 佛陀團體 的人,由於尊敬 佛陀,而有供養 貝那(即被譯名「精舍」者,原意是宿舍、廣濶的講堂,即修寓。)、咖薩(粗衣,即被譯為「袈裟」者。)或食物等的。可是這都是他們自動地要奉敬佛陀和團體,且經佛陀同意,才供養的。佛陀並沒有叫他們「枯拉椏罷」,更沒有鼓勵人家「枯拉椏罷」。
試想一般人都不會要人家、鼓勵人家拿東西來奉敬他,何況 佛陀 是何等境界的人,他怎麼會要人家、鼓勵人家拿東西來給他或他的團體呢?連為人父母者,也不會要他們的兒女,一定要怎麼樣去奉敬他們吧?
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父母以為給自己的兒女三餐飯吃,或錢用,是在布施兒女飯和錢的人吧?不要說親子關係了,連兄弟姐妹間,同事朋友間,有沒有人給對方財物,就以為在布施對方的呢?那實在太看不起對方啦!太和對方生疏啦!
既然一般親戚朋友等相認識之人之間,不使用「布施」這兩個字,那麼一用到「布施」這兩個字,就是對不相識的外人了。
還把一個人當做外人看待,就是證明那個人還有分別心;
當一個人還有分別心的時候,是應該努力去實踐去除自己的分別心,纔能真的獲得心安呢?或者依舊牢牢地保護自己的分別心,長期地把人家當做不相識的外人看待,而只給人家財物,就以為自己做了「布施」的好事,以滿足自己的虛榮我欲,纔問心無愧?啊!實在堪嘆!
摘..... 『五個五百年』部落 http://mahacashiaba.blogspot.tw/2014/05/blog-post.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