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鄭曼青大師

拳經上每一句話都很重要,但並不每一句話都與練鬆有關;那些話與練鬆直接有關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筆者以為下列數點很可注意:

一、 虛領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這幾個要領散見於各篇經論
訣要中,前輩們用為太極拳架勢的基本要領,我覺得非常重要。鄭老師不先要求拔背,認為拔背是要氣通了以後才能做的,不然反而會做得勉強,影響放鬆,氣沉丹田則為避免故意憋氣,特別改為意存丹田。虛領頂勁的虛領二字特別值得注意,不從虛領二字去體會,頸項容易僵直,整個脊樑也就放不鬆了。與虛領頂勁相關的另一句口訣是「頂頭懸」,虛領頂勁就是以神貫頂,連帶的要求是尾閭正中,如此方能使脊樑垂直,圓活自活,是肢體放鬆的基本準則。

二、 拳論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勢歌裡也講「若論體用何為準,意氣
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是一個練鬆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筆者愚魯對于行功心解中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另有別解,如果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看,可說即是「以心運身」,拳架的動作是用心來運動,那麼,與用意又有什麼兩樣呢?

說到這裡就會連帶想到鄭老師,常常提示的「太極拳不動手,動手不是太極拳」,這句話應該也是楊門的口訣。但是目前在大陸學楊派太極拳的人似乎知道的已很少,上半年有一位大陸學者來訪問,曾對這句話發生懷疑,曾經由中華太極館的余武男君解釋過。我覺得這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最好註明。所謂不動手,第一是手除了要挪動移於一定的位置外,收放進退轉折都是跟著腰腿而被被動的。第二是手上不要用力,有些人以為要發揮內勁手上就要表現得有勁,這是不正確。鄭老師常講,真鬆透了手要提起來時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運動時手就像在水中游動一樣,空氣的阻力自己會感覺出來。這就是不動手,但心意中手的位置、作用、姿勢,仍必須全神注意,這都是內心裡做功夫的。

三、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虛實宜分清楚」、「往復須有折疊」。是放鬆腰腿狀態重要的說明,虛實要分清楚,大家都知道,但要把重心沉入腳心而使胯、膝、跗關節的活動都圓活自然,可能就很容易忽略,其實整個拳架是要由腰腿發揮作用,腰腿不放鬆,如何能靈活,這要從氣沉,把重心沉入腳心,再從「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的方式來分清虛實,腿部的折疊是沉落身體重心的最好方式,進退有了轉換則虛實就自然清楚,這都要用心意去運作。

鄭老師平常祇教人養氣,並不教練氣,大抵太極拳是要求在很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運動,故意練氣都不自然,也就不會放鬆,所以祇要求把氣存養於心意之間,等到肢體動作與心意都能協調一致,自然柔和,養氣的功夫自然也包含在裡邊了。

太極拳無論健身與應用,鬆柔都是必要的條件,在健身方面說,氣血流通的效果,要靠鬆柔去充分達成,至於應用或推手時要能發揮周身貫串作用,就更須鬆柔了。這點粗淺的體會,不能道盡太極拳的精髓,是否有當,還請高明多多指教。

文章出處.....   https://blog.xuite.net/paulwang11cs/wretch/135739965-%E7%BF%92%E9%AC%86%E4%B8%80%E5%BE%97%E3%80%80%2F+%E9%99%B6%E7%82%B3%E7%A5%A5%E5%A4%A7%E5%B8%AB+%28%E5%8F%96%E6%9D%90%E8%87%AA%E4%BA%94%E6%9F%B3%E5%A0%82%E5%A4%AA%E6%A5%B5%E6%8B%B3%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雨言 的頭像
    雨言

    祈禱💞

    雨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