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醫學是一套「以外診內,治外療內」之獨特醫學。它不需要藉由複雜的儀器與器械,可以光從觀察人體之氣色、形態與接觸脈象,就能進行疾病的診斷,你說神奇不神奇。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這一點都不神奇,說穿了只不過是老祖宗們的「生活體驗」,經過千年的臨床累積、歸納與印證,所形成的一套完整「人體全息律診斷法」而已。


如今,你我的學術養成,如果是以生長在古時候來看,身分都是「讀書人」,當考不取功名的時候,退而求其次則是當醫生。所以,只要你會「認字」,跟著書中進度學習,中醫學也能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醫學如何看待「自然.人體.脈」?


跟著前賢腳步,我們先從文化傳承的重要元素「文字」上來加以探討,自然可以了解其中的奧妙。


古人的造字,通常是有其意義的,「六書造字法則」中的「六書」,分別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其中的「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加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新的字與新的意思。


從「脈」這個字來看,拆開來是「肉」+「辰」,「肉」部用以看待人體,「辰」為日月星辰的統稱,也代表時間,兩相對應指的是人與時光或指天的對待關係。


就如同地球之全息律,70%為水,有鹹也有淡,其狀態受到日月星辰所影響而產生潮汐的規律變化。人體70%也是水組成的,同樣有鹹有淡,其流動於「脈管」(又稱為「經絡」,是指與心相連,水液與血液運行的通道),它和心臟以及其它臟腑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輸送營養和氣血循環的聯繫上。


當太陽和月球成一直線時,其引力比平常時更大,因此形成大潮;而太陽和月球的位置形成直角時,太陽引力抵消了部份月球引力,潮汐漲得比平時少而形成小潮。至於地球上的人們,其「血脈」(指脈管內的物質)狀態,自然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影響,而在生理上呈現出,如生理時鐘的規律、女孩的月經、脈的十二經循行……等。


另外,探討「脈」(指氣血流行的通道)與人體之關係時,可以發現人體臟腑基本上是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而其中的聯繫靠的就是經絡的交通,因此不管是體內物質的充足與否,熱能與壓力的呈現,甚至是因活動產生的聲波光波或震動波……等無形的波動,在這密閉空間內,皆可完整的反應在「脈」的上面。


因此,「脈診」的原理也是來自於這裡,藉由診察「脈」的變化,可以如實的反應人體當下狀態與大自然之變化,經過全息律之分析,充分掌握健康狀態,而成為「脈診」這門獨特技術,有別於西方醫學與玄學,為中醫學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


基礎脈學概論

什麼是「脈」


元代醫家朱丹溪曰:「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相並周流。」


《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脈為血腑,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


白話解釋:所謂「脈」,是指含有「氣、血」這兩個部分的物質,行走於全身的通道。「血」為有實體之物,「氣」為看不見之能量。「血」原本是不動的狀態,其之所以可以流向全身是靠「氣」的能量來達成。在「脈」裡,「氣」作用於「血」而完成以下三項功能:推動(運行血液)、約束(血行脈內)與溫煦(維持血液溫度)。


另外,還有下列幾種角度可以幫助理解:


1.「陽加於陰謂之脈」:陽氣推動體內液態物質而產生的行走道路。


2.「陽加於陰謂之潮」:而其流動的狀態具有如潮水般的消長性。


「脈」就如同自然界的現象一樣:(1)月亮(日使之明)→陰晴圓缺(陽之變化)→月滿(陽氣大盛)→漲潮(陽主動主升)。(2)海水是鹹的,血也是鹹的,血的變化反映著陽氣的變化,也反映著與日月的關係是密切的。(3)了解脈就等於了解人體氣血陰陽之變化及與日月相應之變化。


3.「脈以候陰陽」:因此可以從脈的狀態反推了解體內「氣血」的狀態。


4.人體一切的不協調,進而產生之疾病,都可以在「脈」象中找到答案。


「脈管」內,「氣」與「血」對人體的影響


氣的生理功能


(1)推動作用:血的運行、器官之固定與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之蠕動。


(2)溫煦作用:體溫調節、提供熱能。


(3)固攝作用:血與津液流行於體內或通道內而不溢出,當固攝不利時便會形成汗出不收或不正常出血的現象。


(4)防禦作用:免疫系統。


(5)氣化作用:營養提供與水分代謝。物質氣化是指「物質細小化」使其能順利通過組織細胞以達到營養供應與水分廢物代謝的功能。


血的生理功能

(1)維持人體臟腑、形體、九竅等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


(2)機體的運動和感覺都須要血液的濡養。


(3)血是機體精神活動之主要物質基礎(轉化成氣)。


「脈」的具體表現


首先,讓我們發揮想像力,將「脈」想成一條柔軟的水管,一頭有一個加壓器,使水一波一波的輸送過來,管面看上去有一連串的半圓形隆起,一個接一個規律的向另一頭移去。因此可將脈管分成長、寬、高三個部份,將其構成立體形狀。加上壓力後增加流速、管面隆起的力道這兩項。接下來再將上述項目換成代號,以後所有脈象都會用代號來拼湊和分析。


一個完整的脈象,就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


【部位】指脈管高度(皮膚至骨面間的高度),將其區分為「浮」與「沉」這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首先,先用食指找尋手腕內側橫紋的下緣。

    b.當位置找到時,輕觸皮膚,可以感覺脈搏的跳動。之後,再往下「重按」至骨,同樣感覺到脈搏的跳動,這就是整個脈管的「高度」。


    c.這時請「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指尖,可以發現「脈」在搏動,想像指下有如一根柔軟的管子一樣有其高度,將這高度一分為二,上半部稱之為「浮取」部位,下半部稱之為「沉取」部位。再試著運用按壓的力道,上下來回的控制手指處在的位置。換言之,指下把脈的深度,淺表皮膚下屬於位置「浮」,按至肌肉下、骨上屬於位置「沉」。練習到這裡,各位就已經具備了學習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了。


【速率】脈搏跳動的速率,可分為「遲」與「數」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同上方式,找出脈搏跳動部位,接著準備具有秒針功能的手錶,算出一分鐘跳動多少下。這項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夠輕鬆簡單吧,趕快跟著做吧!(操作時,浮取與沉取兩部位可以分別計算)


    b.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有異常(指疾病),便依照其速率,分別給予不同代號,跳動快者稱「數」,慢稱「遲」。一般情況下,會出現下列三種情況:


    病脈速率:數脈:一分鐘85下以上。


         遲脈:一分鐘60下以下。


    正常脈搏速率:一分鐘60~85之間。



【形狀】感覺脈管的寬度,可分為「大」與「小」兩個部份。


    〔實際操作〕


    a.當手指接觸脈管時,「手指指腹」的接觸面,如果呈現整個接觸面都有搏動感,則為「滿指」的現象,屬於脈的寬度所佔面積大,稱為脈「大」。


    b.手指接觸脈管時,「手指指腹」的接觸面,如果呈現一條細線的現象(現在請先試著用指腹接觸桌角邊線,體會細線感覺),則表示脈的寬度所佔面積小,稱為脈「小」。


    c.如果你感覺不出脈管寬度是「大」或是「小」,則這個項目視為「正常」寬度。這項也是脈診的「四分之一」技巧,剛開始比較難分別,請找不同年齡層的人,多摸幾個人,就會比較容易分別「大小」了。


【反彈力】感覺脈搏搏指的力道,可分為「有力」與「無力」。


    〔實際操作〕


    當手指接觸脈管時,脈搏搏指的力道作用在指腹上,其程度可以界定如下:


    a.有力脈:感覺脈搏反彈有力,並且可以目視看見,按在脈搏上的手指隨著脈搏一同跳動,這樣的情形稱為「有力」。


    b.無力脈:感覺脈搏反彈無力,好像有脈搏輕微跳動,又好像沒有脈搏跳動,甚至要上下左右按壓尋找,才勉強感受的到。當擁有如此不確定的感受,而無法正確分辨脈的速率與形狀時,稱為「無力」。


    c.正常脈:當脈搏跳動明顯,可知非無力脈時,但又沒有出現「有力」脈(按壓指沒有跟著博動),則視為「正常」力道。



  掌握以上的脈診技巧,就能開始進一步了解「脈象」了。在以往教學脈診技術的過程中,學到這裡,許多人會試著按壓自己的脈搏,經過慎重考量,然後告訴我「無法體會」「分不出來」「好難學歐」……。現在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在這一定要平反一下,我的脈法是很好學的。請先確認你自己的身體健康「是否正常」,許多人身體弱到脈都摸不到,當然分不出浮沉、遲數、大小,能體會出來,那才奇怪。所以請先找一位國小一年級左右的小朋友來把脈,很容易就可以體會脈管的高度、寬度、速率與搏指力。再以這個脈象為基準,多和其他不同年齡的人相比較,很快就能區分脈象了。



將以上四項反覆練習區分後,接下來要賦予其脈學上的意義,也就是結合「中醫診斷學」上的「八綱辨證」,運用方式如下:


脈之陰與陽


陰陽乃解釋人體一切現象之總綱,即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消長與轉化,互根互用的觀點,說明中醫學領域裡的一切問題。


陽為總綱「主一身之陽」﹔陰為總綱「主一身之陰」。當出現脈浮、脈數、脈有力、脈大,皆可歸為陽脈與陽證;當出現脈沉、脈遲、脈無力、脈小,皆可歸為陰脈與陰證。


脈象之形狀「小」「大」與「八綱之陰陽」相對應。脈小,則反映出屬於「八綱辨證」之陰證;脈大,則反映出屬於「八綱辨證」之陽證。


111.jpg


脈之表與裡


接著是「浮」「沉」與「八綱之表裡」。


在浮取部位感受到的脈象,對應「八綱辨證」中的「表」,屬「陽」,探討人體皮、脈、氣、腑等狀態。


在沉取部位感受到的脈象,對應「八綱辨證」中的「裡」,屬「陰」,探討人體筋、骨、血、臟等狀態。



有了上述概念,接下來一一探討其內容。


人體體表組織分為皮、脈、筋、骨等五個層次。浮取部位,候體表組織的皮膚、脈管兩個層次,也可以分別針對於肺、心兩臟,作用於體表組織的功能來做檢測。沉取部位候筋與骨,也可以分別針對於肝、腎兩臟,作用於體表組織的功能來做檢測。


以整體上下兩層來看,浮取部位離橈骨動脈搏動有一定之距離,動脈搏動之力上傳體表須經過表層流動物質如細胞間液與淋巴液充填其間的影響,這些物質對體表有著防衛與代謝的作用,因此浮取位置相當於體表「氣」的反應區。沉取部位可觸及橈骨動脈搏動,直接可以感受體內心臟傳輸出來的血液變化,因此沉取部位為「血」的反應區。


另外,《內經.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這說明以臟腑而言,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外在的感染,或是通道阻塞,導致實性發炎病症,而脈則呈現「浮」的現象(簡稱為「數熱主腑脈浮」)。五臟的生理功能,屬於體內的功能運作,容易隨著過度勞累,或是年紀增長而出現「虛性」的病症,脈則呈現「沉」的現象。(簡稱為「遲寒主臟脈沉」)



222.jpg

●臟腑分表裡圖


脈之寒與熱


再來是「遲」「數」與「八綱之寒熱」。


脈搏速率為遲:主寒,與冷、凝、慢、臟有關。當脈象出現每分鐘60下以下的情形,對應「八綱辨證」,則屬於寒證,可以思考以下四種現象發生於人體的可能性:


冷(體內感覺寒冷)


凝(造成體內物質凝結,如瘀血、腫塊)


慢(身體代謝減慢)


臟(通常與五臟功能衰退有關)



脈搏速率為數:主熱,與熱、動、快、腑有關。當脈象出現每分鐘85下以上的情形,對應「八綱辨證」,則屬於熱證,可以思考以下四種現象發生於人體的可能性:


熱(體內感覺發熱)


動(造成體內物質竄動,如出血、肌肉抽搐)


快(身體代謝加速)


腑(通常與六腑器官發炎有關)


脈之虛與實


「無力」「有力」與「八綱之虛實」。


脈搏應指屬於無力脈:主虛,意指此時人體呈現「正氣虛」的現象。分析原因,會發現體內仍然留有「邪氣」,但是由於「邪氣虛,正氣也虛」,導致正氣不足以排除邪氣,而屬於久病不癒之慢性病症。


脈搏應指屬於有力脈:主實,意指此時人體呈現「邪氣強」的現象。分析原因,會發現體內「邪氣強、正氣也強,兩強相爭」,導致出現人體「紅、腫、熱、痛」等,其中一項以上的不適症狀發生。說明此時屬於疾病之急性發作期,應當儘快就醫。


  文章出處   ...   https://showwe.tw/choice/choice.aspx?c=2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